7成港人對蟹足腫缺乏認知 未聽過蟹足腫

7成港人對蟹足腫缺乏認知 未聽過蟹足腫

蟹足腫令患者自卑  影響社交及日常生活   7成女患者討厭自己外觀

手術傷口、蚊蟲咬傷、剖腹產傷口、暗瘡為蟹足腫主要成因

拖延病情或令患處四周蔓延 越早進行治療康復效果更佳 多種治療方法助患者重拾自信

香港蟹足腫協會成立  期望提高社會認知及關注

【2022年12月8日 ─ 香港】 香港蟹足腫協會委託生活易 (ESDlife) 於2022年10月在香港進行一項「港人對蟹足腫的認知及關注調查」,透過網上問卷訪問共 533名受訪者,旨在了解港人對蟹足腫的認知,並提升香港社會對蟹足腫患者的關注及加強互助。

  (左起)香港蟹足腫協會主席及蟹足腫患者司徒茵女士
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醫生、演員及蟹足腫患者盧鎮業(小野)及生活
易媒體業務及市場部主管周卓盈小姐出席「港人對蟹足腫的認知及關注調查」結果新聞發布會, 希望提升社會對蟹足腫的認知及關注。

逾7成港人未聽過「蟹足腫」誤以為是皮膚傳染病

雖然身上有疤痕是很平常的事,但「蟹足腫」對大部份港人來說卻很陌生。調查顯示,超過7成受訪者沒有聽過「蟹足腫」、「瘢痕疙瘩」或「Keloid」。由於缺乏認識,不少港人對蟹足腫存有誤解,當向受訪者顯示蟹足腫圖片,並問受訪者認為是甚麼皮膚問題時,逾1成(12%)受訪者誤以為是細菌感染及發炎,另有人認為只屬普通疤痕(6%),更有5%人以為是皮膚傳染病的一種。

整形外科專科醫生劉肇基醫生透過視像會議方式參與發布會。
劉醫生指出如屬遺傳性疤痕體質人士,
患蟹足腫的風險會較一般人高,
因此更應盡量避免在皮膚造成不必要的創傷。

逾6成受訪者誤以為細菌入侵傷口是蟹足腫的成因

此外,逾6成(66%)受訪者誤以為細菌入侵傷口是蟹足腫的成因。至於問及受訪者認為哪些人較容易患上「蟹足腫」時,除了正確回答疤痕體質人士外 (60%),另有大部分受訪者以為患有濕疹 (60%)、經常進食海鮮(28%)及尿酸超標(19%)人士較容易患上蟹足腫,實在有必要加強大眾對蟹足腫的認識。(見附表一)

表一:港人對蟹足腫存有誤解

受訪者認為較容易患上蟹足腫人士的特質百份比
疤痕體質60%
患有濕疹人士60%
經常進食海鮮28%
尿酸超標人士19%

    *可多選題目

疤痕體質致疤痕組織異常增生手術傷口、暗瘡、穿耳等均可引起

蟹足腫之學名為「瘢痕疙瘩 (Keloid)」,是因為疤痕組織異常增生而產生凸起的疤痕,主要是先天帶有疤痕體質的人士較為容易患上。由於皮膚受損後,幫助傷口癒合的修復機制過份活躍,導致纖維細胞過度增生而形成蟹爪一樣的突出疤痕,並會不斷由患處向四周蔓延,超出本來受傷範圍。日常容易被忽視的小傷口都可能是蟹足腫患者病發的主要成因。受訪蟹足腫患者或認識蟹足腫患者的受訪者表示,手術傷口 (41%)、蚊蟲咬傷 (15%)、剖腹產傷口 (14%)、暗瘡 (11%)是自己或身邊人造成蟹足腫的原因(見附表二)。整形外科專科醫生劉肇基醫生指出,「蟹足腫與一般疤痕的特性頗為不同,蟹足腫不會隨時間自行減退,而且會不斷向外增生。除了最多受訪者選擇的幾個原因外,穿耳、紋身、美容療程等都是會令皮膚受損的行為,同樣可能引致蟹足腫。當然,遺傳因素在蟹足腫的形成扮演重要角色。如果屬於遺傳性疤痕體質,患蟹足腫的風險會較一般人高,因此更應盡量避免在皮膚造成不必要的創傷。」

蟹足腫是因為疤痕組織異常增生而產生的凸起疤痕,
並會不斷由患處向四周蔓延,越變越大。治療過後只要持續觀察,一般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,減低復發風險。(照片經患者授權後提供)

表二:蟹足腫患者病發成因

受訪患者的蟹足腫成因百份比
手術傷口41%
蚊蟲咬傷15%
剖腹產傷口14%
暗瘡11%
接種疫苗4%
穿耳4%
紋身3%
其它8%

蟹足腫影響日常生活令患者缺乏自信逾7成女受訪患者討厭自己外觀

雖然蟹足腫是良性疾病,卻在日常生活中為患者帶來很多困擾。不論男女,超過3成(33%)受訪者都認為蟹足腫使其「缺乏自信,影響社交」。調查更發現,女患者比男患者更介意蟹足腫對外觀的影響。7成1受訪蟹足腫女患者會因為蟹足腫而「討厭自己外觀,每天煩惱穿什麼衣服可遮蓋蟹足腫患處」。而受訪蟹足腫男患者則認為「患處紅腫、痕癢和疼痛難耐,會導致失眠及影響日常生活」(61%)令他們最困擾。(見附表三)

表三:受訪蟹足腫患者認為最困擾的事

百份比男患者百份比
71%紅腫、痕癢和疼痛難耐,
會導致失眠及影響日常生活
61%
43%討厭自己外觀,每天煩惱穿什麼衣服可遮蓋蟹足腫患處48%
33%缺乏自信,影響社交30%
24%蟹足腫患處會四周蔓延,
愈來愈大
30%

蟹足腫應及早醫治達致最佳治療效果多種治療方法按嚴重程度而定

雖然有近9成(85%)受訪者認為蟹足腫可治療,但卻未能指出正確方法。最多受訪者以為搽藥膏(68%)及口服藥(48%)可治療蟹足腫。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醫生表示,「蟹足腫的治療方法眾多,如症狀較輕微、患處範圍較小,一般可靠類固醇注射或壓力治療處理;較嚴重的個案則可考慮接受冷凍治療、手術切除附加淺層放射治療(SRT)等。治療過後只要持續觀察,一般可有效控制病情。」陳醫生又指出,「不少患者延誤治療的主因都源於誤解,例如以為蟹足腫只影響外觀、會自行痊癒,甚至以為蟹足腫『無得醫』、『越醫越差』等。這些誤解往往導致病情惡化,令治療更複雜。」他建議患者尋求有相關經驗的醫生作診斷,盡早對症下藥。

港人對蟹足腫缺乏認知,逾7成人未聽過「蟹足腫」、「瘢痕疙瘩」或「Keloid」。逾6成人誤以為細菌入侵傷口是導致蟹足腫的原因。

蟹足腫患者困擾未被理解近2成受訪患者時感無助

演員盧鎮業為蟹足腫患者,與蟹足腫共處多年,明白患者的情況,他表示「一開始對蟹足腫無認識,但因為患處會經常痕癢,間中會有失眠情況,所以嘗試上網尋找相關資訊,但發現很少有關資訊,所以不知道如何處理、亦未有理會疤痕。直至後來因為看到朋友的社交媒體才知道這叫蟹足腫。身上的幾個蟹足腫在心口和手臂位置,但因多年來與蟹足腫共處,某程度上已經習慣,直到入行做演員,才意識到它們真的會為自己及工作帶來不便,例如拍攝需要袒露上身時,疤痕的呈現未必符合角色需要,這令我開始也有治療的想法。」蟹足腫患者除了生理上有可能因患處而感到不適,對心理健康亦造成的影響亦十分嚴重。調查顯示有近2成 (19%)患者表示「身邊人覺得蟹足腫不是病只是一個疤痕,未能理解困擾,時會感覺無助」。

蟹足腫對患者日常生活帶來各種影響及困擾,更令逾7成女患者討厭自己外觀。

香港蟹足腫協會成立望提高社會認知及關注

為提高社會認知及關注,一眾同路人共同成立香港蟹足腫協會,同時為患者提供情緒支援和互助渠道,互助扶持。香港蟹足腫協會主席司徒茵女士表示,「同樣作為蟹足腫患者,我十分明白患者在患病、治療、復發期間遇到的挑戰。經歷過病情反覆,我更意識到只有及時診治和持續觀察,才能大大減低復發風險,而這正是許多患者都漠視的。希望透過這個病人自助組織,可以令大眾更了解蟹足腫,幫助患者積極面對治療。同時希望提醒蟹友們切記不要因身上的傷疤而感到羞愧或自卑,希望向他們帶出正面訊息,真正做到香港蟹足腫協會的標語『正視自己創傷,擁抱身上徽章』。」

受訪蟹足腫患者主要成因,
日常容易被乏視的小傷口都可能是蟹足腫患者病發的原因,
使疤痕體質人士並不能隨意做自己想做的事。

關於香港蟹足腫協會

香港蟹足腫協會是非牟利病人互助組織,由一班蟹足腫患者義務組成,於2021年底成立,2022年正式取得社團註冊。協會的宗旨是藉着集結蟹足腫患者的力量,發揮「互相扶持,助人自助」的精神,協助蟹足腫患者及其家人克服困擾,並獲得所需知識、護理技巧及情緒支援,同時擴闊社交圈子。協會亦希望加深社會對蟹足腫的認識和關注,消除大眾的誤解和歧視。

醫療信箱

多謝醫生

張國良醫生

張國良醫生(婦產科): 仁心仁術。價格相...

劉偉文醫生

劉偉文醫生(牙科): 細心,價格合理 k...

吳蓬盛醫生

吳蓬盛醫生(精神科): 他是一位好有醫德...

更多資訊